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18级轻化工程专业 孙小诗
从最开始的结结巴巴,到如今可以流畅地讲述几十页A4双面打印的讲解词,我说不清用了多久,只觉得每次都是新的。如今的我,在博物馆老师们的信任下进行顶岗实习,截至现在已经独立接待近500人的参观团队,这些参观者中有省部级和院校领导,也有苏大幼儿园的小朋友,当然更多的是和我一样的每一位苏大学子。

每当我拿起扩音器,说出“各位领导、嘉宾,欢迎大家参加苏州大学博物馆,下面由我来为您开始今天的讲解……”,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在我的心中久久荡漾。在偶尔天气好而参观者少的值班时刻,当阳光透过体育馆顶部的天窗扫在博物馆服务前台,我会看着一粒粒尘埃随着丁达尔效应在上下翻飞,沉浸在这样一种平静的氛围里让我感受到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今年九月末,我开始申请加入苏州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并非常幸运地作为学院综合测评排名第一被推荐至校团委,虽然最终没能成功入围,但我并没有气馁,而是快速调整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到了十月中上旬,在一次偶然的工作安排下,我非常荣幸地接待了来苏大调研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陕西省团委领导们,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我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也更感责任重大。好在之前的多次讲解已经有了些许累积,我轻车熟路地讲完了校史展。当带着各位嘉宾穿越过厅准备出馆时,我长舒一口气,内心小小地雀跃了一下,感慨自己不辱使命。
临别时,几位领导的夸赞让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被肯定。但愿他们回到故乡仍能偶尔想起苏大博物馆的一些美好记忆,也算是尽了一份我的绵薄之力。担任讲解员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个人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的提升,以及应对不同参观时间要求时对讲解内容的把控。当我面对参观者的一次次提问,看到他们的点头认可,于我而言,在思考如何应对的同时也是一次自我剖析和成长的过程。
除带团队讲解外,我还负责志愿者工作量化和一些证书设计工作。20余位志愿者的考勤时间和讲解情况在我的统计之下清晰的以数字呈现,而在玻璃橱柜里的端砚和编钟也在新的博物馆证书上焕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在这些过程中,我的统筹规划能力和艺术审美水平在短时间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我在其他领域中的表现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前不久的一个周末,我经过层层选拔参加由学院研究生会组织的模拟面试大赛,在个人陈述和问答环节中,凭借在博物馆的工作经历独放异彩,在4位研究生和2位专业前三的本科生的竞争压力之下拔得头筹,以全场最高分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而作为一位普通的志愿者,尤其是一位工科生,我更感谢苏州大学博物馆给了我如此多的学习和接触人文社科和传统手工艺的机会,从上半年的两场苏绣研习与实践活动,到探讨多元价值观和设计的温暖再到前不久的和田玉及玉器鉴赏,我的新世界大门总是被不断打开。从这些工艺大师和行业专家的言行及他们输出的知识里我看到了更多样的价值选择和责任担当。我想,这些都是比工作本身更值得去感悟的。
虽然我和博物馆的故事相对于120余年的校史,短暂如白驹过隙,但每当我看着“努力自强”四个大字,看着历经80多年风霜洗礼的每一个凸出的砖块,看着孔祥熙先生所提的“体育馆”牌匾,不禁感叹:何其有幸。我记得这里的每个拐角和每级台阶,记得校史藏品的排布和每张老照片的位置。即使讲解过很多次,每当我停驻在展柜前,都觉得是在和老朋友打招呼,而我也在这短短时光里见证了苏州大学博物馆的展览交替和与新兴事物的一次又一次合璧。
“传递爱心,传播文明”是对志愿者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在苏州大学博物馆的经历让我更深刻懂得了这八个字的意义。我想,我从博物馆获得的远远不止顶岗实习这份学生工作,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何去更好的自我成长,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